作者: 來源: 日期:2018-09-22 21:50:56
弘揚高尚師德、潛心立德樹人
李利紅
曾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感動了我。
25 年前,有位教社會學的大學教授,曾叫班上學生到巴爾的摩的貧民窟,調查 200 名男孩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,并對他們未來的發展做一評估,每個學生的結論都是“他毫無出頭的機會”。25 年后,另一位教授發現了這份研究,他叫學生做后續調查,看昔日這些男孩今天是何狀況。調查顯示,除了有 20 名男孩搬離原所或過世,剩下的 180 名中有 176 名成就非凡,其中擔任律師、醫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。這位教授在驚訝之余,決定深入調查此事。他拜訪了當年曾受評估的年輕人,向他們請教同一個問題 :“你今日會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?”結果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回答 :“因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。”
這位教授好不容易找到了這位女教師,向她請教 :“您到底用了什么巧妙的辦法,使這些貧民窟里長大的孩子個個出類拔萃?”這位女教師眼里閃著慈祥的光芒,嘴角帶著微笑回答道:“其實也沒什么,我愛這些孩子。”
她雖然沒有介紹她成功的經驗和辦法,但是,我們透過這輕描淡寫的話語,透過這個“愛”字,可以想見,她為了把師愛奉獻給這些窮孩子,付出了多少精力和時間,獻出了多少智慧和心血,不然,她怎么能讓這些“丑小鴨”變成“白天鵝”而“桃李 滿天下”呢?因為,只有師愛才具有這么神奇無比的魔力和魅力。
師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情感和行為的總稱,它包括教師對學生的了解、尊重、信任、賞識、關懷、激勵、嚴格要求和批評糾錯等等。師愛是高于父愛母愛的大愛,它不僅具有父愛母愛那樣的無私關心和熱情體貼,而且具有三個特點、三個化 :關懷而不庸俗,嚴格而不冷酷,信任而不放縱 ;情感化、教育化、科學化。師愛能使學生與教師的教育期望產生和諧共鳴,所以說,師愛是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。愛要講究藝術性。教師要運用智慧,辯證地愛學生。無論語言表達,情感流露,還是行為發生,都應該追求正效應, 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,不能“偏愛”“溺愛”“寵愛”,不能好心辦壞事。
教師為了奉獻師愛,應該把自己的工作打造成愛的工作,情的工作。這愛這情,不是歸宿點,而是出發點 ;這愛這情,不是教育目的,而是整個教育過程 ;這愛這情,不僅僅是給學生以贊美,送學生以微笑,而且也是與學生心與心的呼應,情與情的溝通。空虛的贊美詩吹捧,做作的微笑是麻醉,教師對學生沒有情沒有愛,就沒有進取精神和教育智慧, 教師的一切工作技巧也將顯得蒼白無力,甚至變成一紙空文。這情這愛應該是:愛而不縱,嚴而不兇 ;嚴出于愛,愛寓于嚴;嚴在當嚴處,愛在細微處。
我國臺灣作家高振東說:“愛自己的孩子是人,愛別人的孩子是神。”也可以這樣認為,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,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。所以,來實外一個月了,我看到身邊的老師們做的遠比我能說出來的多得多,例如:上班路上老師們急促的步伐、上課時夸張的表情、投入的情感、為得到學生滿意的眼神精心的備課、幽默智慧地為學生“化險為夷”·········所以,師德很樸素,無需塑造,也不需要包裝,就體現在工作的點點滴滴中,不一定感天動地也不一定轟轟烈烈,就是保持師者初心!牢記師者使命!
2016年優秀中學教師李賢武的通訊和視頻《最后的演講》在光明網發表后,引起社會強烈共鳴。中國文明網、中國教育新聞網、搜狐網等 33 家網站轉載,很多讀者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轉發。為什么一名普通的語文老師能引起這么大的影響?從他的備課“整冊語文書上,李賢武老師寫的批注多達 21622字。課本空白處幾乎寫滿批注和授課要點,字跡密密麻麻,又十分工整。這是李賢武老師對職業的情懷。這體現一個教師的“工匠精神”!在新時代的客觀要求下,立足傳道的根本,由授業轉化為樂業、精業。做人民滿意的教師是我一生的追求,在我的課堂上,我經常會講一句話“說是說,笑是笑,問題還是要找到!讓學生能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,張弛有度、收放自如!”“我們最喜歡聽李老師的課”,對一個人民教師來說,學生喜歡聽你的課——我想這是我最高的榮譽,最大的幸福。”
印度詩人泰戈爾曾說:“不是鐵器的敲打,而是水的載歌載舞,使粗糙的石塊變成了美麗的鵝卵石。”這句話,道出了教育的純美境界。看似柔弱的水,卻能在悄無聲息的流淌中,在溫婉細膩的琢蝕下,讓石頭變得光潔圓潤。而那水就是教師的柔情,是教師發自內心的愛。心中既有愛,處處皆花香;師愛無痕,靜待花開。